江南官网赞助尤文图斯-豫东之战华野差点被灭,是因为中野没配合好么
你的位置:江南官网赞助尤文图斯 > 新闻动态 > 豫东之战华野差点被灭,是因为中野没配合好么
豫东之战华野差点被灭,是因为中野没配合好么
发布日期:2025-04-13 12:51    点击次数:123

【豫东战役中野畏战避战没配合好华野?】

说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经典战役,豫东战役绝对算得上最出彩的一场。这场仗打得那叫一个精彩,堪称解放战争中的巅峰之作。

粟裕曾经说过,在他军旅生涯里,让他压力最大的就是三场仗:宿北、豫东还有淮海。这三场战役打得他够呛,每一仗都让他绷紧了神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几次作战简直就像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步都得特别小心。

要说这三场战役里最让人捏把汗的,还得是豫东战役。宿北战役那时候,主要担心的是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第一次合体作战会出岔子。淮海战役呢,最怕的就是判断失误让杜聿明给跑了。但豫东战役不一样,那可是决定他和华野生死存亡的关键一仗。

有观点指出,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在应对黄百韬时出现疏漏,中原野战军也没能有效阻挡胡琏的进攻。这直接导致了豫东战场上围歼区寿年兵团和消灭邱清泉第五军部分力量的计划落空,甚至连后来歼灭黄百韬的目标也没达成。不仅如此,华东野战军还多次陷入险境,差点被邱清泉等多股敌军合围。虽然最后成功撤退,但付出的代价相当惨重。

有些人专门在网上黑粟裕,其实他们真正想针对的是华野,说白了就是要抹黑解放军。这些人编造谣言,替国民党的残余势力洗白。他们把帝邱店战斗说成是国民党大获全胜,华野惨败。明明邱清泉被逼到河边,抓了几个伤员,他们却照着国民党的宣传口径,硬说华野被打得落花流水,然后借机污蔑粟裕的指挥能力。

有传言指责中野故意保留实力,采取消极态度躲避战斗,结果让华野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这种说法直接把责任推给了中野,认为他们的不作为导致了华野的困境。

今天咱们就不聊那些网络黑子造谣的事儿了,跟他们较劲纯属浪费时间。

按照1948年5月21日中央军委的电报指示,粟裕被授权全面指挥华野的一、三、四、六纵队以及中野的十一纵队作战,同时还要指挥许世友和谭震林在津浦铁路沿线的协同作战。这意味着,就算在配合上出了什么问题,那也完全是华野内部需要解决的问题。

咱们今天就聊聊中野在豫东战役里的表现,看看他们到底有没有严格执行军委的命令和粟裕的具体要求。这次战斗配合得怎么样,是不是完全符合上级的部署,咱们得好好分析分析。说实在的,这种大规模战役的协调配合可不是件容易事,中野那边究竟做没做到位,确实值得仔细研究。

【粟裕钓大鱼,刘陈邓配合】

这份电报不光是给粟裕的指示,也同步发给了刘邓两位。电报里还特别强调,让陈毅赶紧把手头的事处理完,尽快到中原那边开展工作。这么一来,几个人都接到了明确的指令,各自该干什么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城南庄》那边采纳了粟裕提出的建议,决定不在长江以南作战,而是集中力量在中原地区展开大规模战役。根据这个部署,给粟裕安排的夏季作战任务是率领六个纵队,总共16万兵力,要干掉邱清泉的第五军,顺便把周边其他敌军也收拾了,最终实现歼灭十万敌军的战略目标。

刘邓的中野部队这边,主要负责拖住胡琏的第十八军。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粟裕在收拾邱清泉的时候,胡琏的部队没法过去支援。说白了,就是让邱清泉那边孤立无援,好让粟裕专心对付他。

1948年5月22日这天,军委又给刘邓发了新的命令。这份命令里说得很清楚,陈锡联带着的一、三、六纵,现在最重要的活儿就是拖住十八军,别让他们跑去支援五军。说白了,就是让这几个纵队把十八军给看死了,让他们动弹不得。

这个夏天,咱们打仗的主要任务就是大伙儿一起帮粟裕的部队,把敌人的第五军给收拾了。说白了,就是集中力量配合粟兵团,把这个五军给解决掉。这事儿得当成夏季作战的重点来抓,各方都得齐心协力,争取把这仗打得漂亮。

粟裕原本计划在菏泽那边瞅准机会,把邱清泉给收拾了。

邱清泉这个人可不简单,大学时期就立志要做哲学家,后来从黄埔二期毕业,还专门跑到德国学习战略战术。跟张灵甫那种只靠蛮力打仗的将领不一样,邱清泉可是个有勇有谋的主儿,说他“智勇双全”一点都不夸张。等到内战打起来,他带领的第五军可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虽然靠着机械化装备打仗,但邱清泉自己的指挥水平那也是相当不错的,跟解放军周旋起来一点也不含糊。

邱清泉心里明镜似的,清楚自己早被粟裕盯上了,所以格外小心。在鲁西南那会儿,他就打定主意要和国民党其他部队抱团取暖,让解放军找不到突破口,没法把他们分开收拾,这样自己就能高枕无忧了。

粟裕琢磨着鲁西南这边,发现邱清泉的部队根本没法调动,只好另寻作战机会。他觉得眼下的局面不太好突破,得重新想想办法。既然这边暂时搞不定,那就得换个思路,看看别的地方有没有突破口。粟裕心里明白,在这种僵持的情况下,得灵活应变,不能死磕一个地方。

陈士榘和唐亮这两位华野的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带着他们手下的第三、第八纵队,刚跟中野那边配合完任务,现在正往东边赶,准备重新回到华野的队伍里,和粟裕的兵团碰头。

粟裕脑子一转,立马有了主意。他让陈唐兵团去攻打开封,这么一来,第五军肯定得赶过来支援。等他们一动,正好在路上把第五军给收拾了。这招既能调动敌人,又能抓住机会消灭对方,真是一举两得。

【豫东之战第一阶段——佯攻开封变攻占开封】

粟裕最初打算假装进攻商丘或者开封,想着能引敌人上钩。可等来等去,发现鱼压根不咬钩,他就决定来点狠的,直接真刀真枪地攻打开封。

开封作为国民党在河南省的省会城市,要是丢了,那蒋介石的脸可就挂不住了。要知道,他刚在伪“国大”上当选总统,还信誓旦旦地说马上就能把共产党给灭了。这下可好,要是开封真守不住,他那些豪言壮语不就全成了笑话?

1948年6月16号那天,陈唐兵团已经打到开封城门口了,准备攻城。

刘陈邓和邓子恢向中央汇报:我们调动了五个纵队的兵力,全力拦截十八军等部队,并且计划消灭他们的一部分。他们还提到,陈、唐不用太担心南面的情况。

刘陈邓向军委明确表态,在配合华野作战方面完全没问题,让他们尽管放心。有我们在这儿坐镇,一切都不会出岔子。

开封失守的消息一传开,南京那边立马炸开了锅。整编66师的头儿李仲辛在战斗中挂了,这事儿不光把蒋介石给震住了,连国民党那帮老家伙们也全都坐不住了。

老蒋跟共产党那套打法不一样,他特别在意占城市。这不,被外界逼得没办法,他立马给邱清泉和区寿年下了死命令,必须把开封抢回来。他还打算在开封跟华野来场大决战,非把粟裕那支部队给灭了不可。

粟裕一开始就没打算长期占领开封,早就做好了一系列部署。他不仅照顾老百姓的生活,还让国民党的警察和公务员继续上班,只要不拿武器反抗,解放军就不会抓他们,反而让他们帮忙维持社会秩序。解放军纪律严明,跟国民党那些到处放火抢劫的散兵游将完全不一样,这种对比让开封的老百姓,尤其是那些被国民党兵祸害过的大学师生,对解放军特别有好感,纷纷支持他们。

粟裕一看战果不错,立马让手底下的人从开封撤了出来。这招玩得挺溜,就像钓鱼的人钓到大鱼后,果断收杆走人。整个行动干净利索,部队说撤就撤,一点都不拖泥带水。这么一来,既保住了胜利果实,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麻烦。

眼下胡琏带着他的十八军,被中野一纵、三纵还有华野十纵死死拖住,行动特别迟缓。照这速度,想赶去开封救人根本来不及了。

胡琏、张轸、邱清泉这些主力部队兵力相当集中,每个兵团都有六七个师的规模。中野这边,实力有限再加上阻击援军已经累得够呛,原本打算靠打郑州来牵制敌人。但琢磨来琢磨去,最后还是跟军委建议,不如先缓一缓,休整部队,省得打到一半进退两难,把自己给套进去。

刘伯承司令员和陈邓他们跟军委说"反复琢磨过"这事,比起现在网上那些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键盘侠,肯定要靠谱多了。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人家领导们考虑问题那叫一个谨慎。

中野在协助华野夺取开封的战斗中,表现究竟如何?这个问题值得好好琢磨。咱们得仔细看看,他们在这次协同作战中,是不是真的把该做的都做到位了。毕竟两军配合可不是小事,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那么,中野在这场关键战役中的表现,到底够不够格呢?

【豫东之战第二阶段——睢杞围歼区寿年兵团】

粟裕琢磨着得从开封撤出来,他仔细研究了邱清泉和区寿年两个兵团的动向,最后拍板先挑软柿子捏,打算把区寿年这个刚组建的兵团给收拾了。在这个相对较弱的兵团里,他又决定先拿实力最强的嫡系部队开刀,那就是整编75师。

区寿年可是蔡廷锴十九路军的一员猛将,29岁就当上了78师师长,打起仗来不含糊。不过,他跟蒋介石可不对付,以前反过蒋,后来又跟了李宗仁,老蒋哪能信得过他?还找茬儿说他通共,直接把他给撸了。后来当26集团军副司令那会儿,他闲得发慌,在恩施天天跟被软禁的叶挺将军凑在一起搓麻将,打发日子。

在豫东战役打响之前,第七兵团正式组建,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区寿年兵团。区寿年被任命为中将司令官,带着整编75师、72师等部队,总共5个旅的兵力去支援开封。不过,他这个司令官当得挺短,连一个月都没干满就结束了。

国军机械化部队第五师轻松拿下开封,没费一枪一弹。这支部队顺利完成了蒋介石布置的作战任务,而解放军方面已经提前撤出了这座城市。整个过程平静得出奇,双方连交火的机会都没有。

区寿年心里明镜似的,这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谁不知道有多值钱啊。邱清泉那小子,肯定也门儿清。这种好事,带来的好处和名声,他俩都懂。

不过对区寿年来说,他可不敢跟那个心狠手辣又小心眼的"邱疯子"抢这份功劳。谁都知道邱疯子这人不好惹,区寿年才不会傻到去触这个霉头。再说了,邱疯子那脾气,要是知道有人跟他抢功劳,还不得把人往死里整?区寿年心里明白得很,这种事还是躲得远远的比较好。

就在第五军大张旗鼓进入开封城的当口,区寿年却让手下人放慢了速度,特意跟邱清泉的队伍拉开距离。他这么做,主要是怕邱清泉多想,以为他是在抢攻打开封的头功。

在开封战役中,中原野战军成功消灭了敌军三万人,漂亮地完成了牵制敌十八军、阻止他们增援的作战目标。这支经过激烈战斗的部队,现在正打算好好休整一下,恢复战斗力。

按理说,华野这边确实需要歇口气了。打了这么久的仗,战士们也该好好放松一下,补充补充体力。毕竟,连续作战对谁来说都不是件轻松的事。部队要是再不修整,恐怕战斗力会大打折扣。不过,眼下形势这么紧张,恐怕也没那么多时间给他们缓过劲儿来。

粟裕一撤出开封,就打算全力以赴地干一票。他连预备队都不留,也不管区寿年兵团的具体布置到底啥样,直接下令开打,一心想着要把区寿年兵团给灭了。

刘陈邓三人看来,这事儿明显挺悬的。

这么一来,中野那边传出首长说粟裕"胃口太大"的消息,也就不难解释了。你想啊,粟裕当时提出的歼敌目标确实有点夸张,让上级觉得不太现实。这种说法会传出来,完全在情理之中。毕竟打仗讲究的是实际,不能光凭一腔热血。粟裕的想法虽然大胆,但可能超出了当时部队的实际能力。

粟裕一个人顶不住,还得靠中野再扛大旗。他们得赶紧做好准备,把胡琏的第十八军给按住。这支部队肯定要来,而且用不了多久就会杀到。

6月28号这天,粟裕直接下令,让部队对已经被围住的区寿年兵团开打。

刘伯承又给中野一、二、三纵下达了新指令,让陈锡联统一指挥这几个纵队,驻扎在西平西边那片地方。他们得使劲打吴绍周手下的八十五师和二十八师,这么一来就能把十八军给逼回来。

1948年7月2日这一天,华东野战军打了场漂亮仗,把区寿年兵团的指挥部和整编75师的主力部队给收拾了,连新编21旅也被一锅端。这场仗打得够狠,直接把敌军的中将司令官区寿年和75师师长沈澄年给活捉了。

区寿年被俘后见到粟裕,直接跟他说,别太贪心了。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让粟裕别想着一次吃成个胖子。区寿年虽然成了俘虏,可说话还是挺直接的,一点不拐弯抹角。

根据军委6月26日电报的部署要求,华野要是能把七十五师和七十二师都干掉那最好不过了,就算只消灭七十五师,那也相当不错了。

刘陈邓在7月2日发给军委的电报里说得很明白,阻击战打得那叫一个惨烈,中野这次可是实打实地豁出去了,损失不小。他们还提到,要是十八军硬要往北边增援,"我们就派主力部队在后面追着打,非得把他们拖住不可"。

在阻击邱清泉部队的作战中,除了以"排炮不动"著称的华野宋时轮十纵,粟裕还亲自指挥了中野十一纵参与战斗。这两支劲旅构成了阻击部队的主力,共同执行这次重要的作战任务。

华野部队在阻击战中表现坚决,成功挡住了邱清泉兵团的增援,不仅把75师和21旅给收拾了,任务也算圆满完成了。至于战斗力比75师差一大截的72师,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完全不在话下。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冒出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竞争者。

这件事可把粟裕医生给急坏了,算得上是他最揪心的三件事之一。

【豫东之战第三阶段——围歼黄百韬功亏一篑,全身而退】

粟裕把区寿年兵团给包了饺子,虽然这兵团跟邱清泉的比差远了,可实力强劲的第五军还在那儿没挪窝。蒋介石两次坐飞机来督战,他们就在那儿搞空地配合,机械化立体进攻华野的阻援阵地。要是这阵地被突破,华野可就前后受敌了。到那时候,不仅到嘴的鸭子要飞,粟裕能不能安全脱身都难说。

打完开封这一仗,虽然咱们华野干掉了3.8万敌人,但自己这边也损失惨重,伤亡人数达到了2.2万。现在不少伤员都还没安排好,部队也没时间喘口气。开封城那防守可不是一般的难打,刚打完这场硬仗,大家都累得够呛。

眼下要干掉区寿年,还得应付就在眼皮底下的邱清泉,这家伙可是个难缠的老对手,光这两件事就够让人头疼的了。

眼瞅着该去兖州支援的黄百韬,这会儿倒带着25军、第三快速纵队和第二交警总队,一路急行军往这边赶过来了。

中野十一纵原本是地方部队,刚完成升级,装备和战斗力都不太行,面对黄百韬带领的精锐部队,根本扛不住。这时,廖政国指挥的华野一纵一师迅速顶上,跟黄百韬的部队干上了,一下子就把他们的攻势给压住了。

眼瞅着华野部队都累得够呛,要是这会儿选择撤退,那可真是前有黄百韬拦路,后有邱清泉追兵。在这片开阔的中原地区,搞不好就中了粟裕一直想设的“钓大鱼”圈套,弄不好部队在行军途中就会被敌人包了饺子,损失惨重。

该咋整?

没得退路,只能硬撑着往前冲。这事儿摆明了就是得咬牙坚持,再怎么难也得扛下来。既然后退不是选项,那就只能打起精神,硬生生地顶住压力继续干。

粟裕这人有股子狠劲儿,就算手下人累得够呛,他照样敢下死命令,逼着部队往上冲。换成别人,估计早就怂了,可他就敢这么干,愣是让战士们咬着牙坚持到底。

这可不是什么撤退,咱们是发扬连续作战、不怕吃苦的优良传统。趁着黄百韬部队长途跋涉还没站稳脚跟,咱们出其不意,把他派来增援的3万大军给围在了帝邱店一带。这一招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完全没料到会有这么一出。

《华野》打算在36小时内彻底解决黄百韬,完事儿就立马撤出战斗。这计划就是速战速决,打完就走,不拖泥带水。时间掐得准准的,干完活儿就闪人,一点儿都不耽误。

黄百韬手下的25军可是国民党非嫡系部队里的狠角色。这支部队能打硬仗,军纪特别严,靠着打仗厉害,黄百韬一路往上爬,最后把这支部队带成了非嫡系部队里最能打的。

在四面楚歌、即将全军覆没的绝境里,黄百韬中将做出了一个极端决定:下令处决所有俘虏。他不仅手持武器带头冲锋,还亲自投入战斗。这种不怕死、冲在最前面的拼命打法,极大鼓舞了国民党部队的士气。结果,黄百韬硬是在重重包围中撑了整整8天。

整整八天过去了,他始终没能盼到邱清泉派来的援兵。

黄百韬在华野部队撤离后,最先等来的援军可不是从40公里外杞县过来的邱清泉,反而是从300公里开外的汝南急匆匆赶来的胡琏。这支援军来得挺出人意料的,距离那么远,反而比近处的邱清泉先到一步。

在淮海战役的碾庄圩战斗中,邱清泉曾对黄百韬表示,只要能守住7天就足够了。但实际情况是,黄百韬坚持了整整12天,却始终没等来就在附近的邱清泉的任何支援。最终,黄百韬战败身亡,这是后来发生的事情。

在蒋介石不断施压、严令催促的情况下,邱清泉带领部队避开了三纵和八纵的防线,绕了个大圈子。眼看着他们就要完成对华野的包围了。

胡琏率领的十八军先头部队一路轻装上阵,这会儿已经抵达豫东平原,就在太康县那边,离杞县不远。眼看着他们就能投入战斗,参与对华野部队的包围行动了。

刘汝明兵团的大部队一听风声,立马就赶过来了。这帮人动作挺快,估计是听到什么动静,就赶紧集结起来往这边奔。看来他们也不是吃素的,反应速度还挺利索。

华野部队前期损失惨重,作战能力明显下降,弹药储备所剩无几,战士们也都精疲力尽。让粟裕他们没想到的是,黄百韬部队打得特别凶,特别难缠,这种顽强的抵抗让粟裕面临的处境更加危险了。

7月5号这天,刘陈邓给军委打了个报告,说粟裕那边的人马全都派上用场了,手头连个预备队都没剩下,而且部队已经累得够呛。他们还提出,让秦基伟的中野第九纵队听粟裕直接调遣。

刘陈邓那边传来消息,他们按照军委之前定的计划,也就是粟裕提的要求,在8号之前成功把胡琏的第十八军拦在了太康以外。不过他们也说了,现在想整个儿把胡琏的十八军都留下来,这事儿已经办不到了。

中野这边其实已经使出了全力,这事儿从军委发来的电报里就能看出来。电报里头写得明明白白,他们确实没少下功夫。

7月6日那天,军委给刘陈邓发了封电报,里面说到十八军没被拖住,反而迅速赶来增援了。不过他们也清楚中野那边打得挺艰难的,对他们在牵制敌军、阻止增援任务上的表现特别满意,用"甚好甚慰"来评价。

军委那边肯定不会坐视不管,要是中野没把活儿干利索,挨顿狠批是跑不了的。这事儿搁谁看都觉得,该批评就得批评,绝不能含糊。你说要是打仗都不上心,那还了得?所以啊,中野要是不给力,军委肯定得好好说道说道。

粟裕那边日子不好过,中野这边同样够呛。两边都挺难熬的,谁也顾不上谁。形势就是这么个形势,大家各自为战,谁也没法帮衬谁。粟裕和中野都面临着自己的难题,压力都不小。

大家都喜欢打歼灭战,对阻击战就没那么积极。战士们更愿意直接消灭敌人,而不是在那儿耗着打防御。这种心理其实挺普遍的,谁不想痛痛快快地把对手解决掉呢?

消灭敌人就是赚大钱,能抓到俘虏,还能缴获装备,靠打仗就能养活自己,队伍越打越强。这种打法简直就是稳赚不赔,打一场就能捞一笔,用敌人的资源来武装自己,实力蹭蹭往上涨。

刘陈邓向军委汇报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敌军大规模集结导致我们无法灵活调动,更棘手的是,部队弹药严重不足,根本经不起持久消耗。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完全不具备执行军委原定计划的能力,既无法让四个纵队紧追十八军,也没法在10号之前成功拦截住十八军。

在成功攻克开封、全歼区寿年兵团、重创黄百韬主力并取得歼敌九万多的辉煌战果后,粟裕立即做出决断。他将剩余的炮弹全部砸向困兽犹斗的黄百韬部队,趁着敌军阵脚大乱之际,迅速组织部队撤离战场,确保我军毫发无损地全身而退。

这些配图都是从《大决战》这部电影里截取的。

#百家说史#



相关资讯